八分四十六秒—美國弗洛伊德(George Floyd)之死以及黑人之怒

 

  從殖民時期開始,美國就引進黑人種植棉花等經濟作物。白種人在本土實施境內的殖民:「剝削黑人的人力與資源」。影響至今,黑人獲得解放,依舊未能取得平等的待遇。

 

五月25日有位叫做弗洛伊德的黑人男子,到超商購買香菸,店員懷疑他使用20元偽鈔後報警。警察使用不當的方式,甚至是用膝蓋壓住他的脖子八分四十六秒;佛洛伊德送醫不治身亡。隨後美國各地發生了暴動和衝突,方興未艾。許多警察單膝跪地表達歉意,也有採取大規模的武力鎮壓。檢視美國族群問題刻不容緩。

 

大致而言,從殖民時期至1960年代,美國White Anglo-Saxon Protestant(WASP)一直維持著主流文化的族群地位。他們在殖民時期佔有高達80%以上的人口,也奠定了美國化社會的基石:訂定憲法、追求自由民主。美國獨立之後,WASP也先後推動各種立法、精進民主的內涵。不過,在盛行的熔爐觀念之下,美國自始弱勢族群的權益並沒有受到適當的關注。更何況被視為財產的黑奴?

 

黑奴最初係從加勒比海引進到美國南方,從事種植大規模的經濟作物,如棉花和菸草。在Mason-Dixon Line(www.history.com>this-day-in-history>mason-and-dixon-draw-a-line)以南的奴隸州,黑人在農場受到拘禁和鞭打等不合人性的對待,有如境內的殖民主義;抽離出非洲的故鄉,他們在美洲也逐漸培育特有的文化和思維;倒是基督教文化提供他們生命中一線慰藉。

 

南北戰爭之前,有些美國白種人已經開始嚴肅的反省族群歧視問題及其後果。林肯總統的領導之下,內戰終結了奴隸制度,在形式上彌合了南北制度上的差異。黑人也藉著憲法修正案擁有公民權。不過看似黑白二元的社會,其實依舊以白人為尊。種族隔離(Segregation)成為黑白社群相處的模式。

 

對於黑人來說,美國夢(American Dream)是遙不可及的。1950年代,白種人普遍認為,只要努力就有機會晉升為中產階級,住進郊區房舍。但是黑人卻望塵莫及。金克勞法案(Jim Crow Act1876~1965)限定所有公共設均須施行種族隔離的政策。這個發案剝奪了黑人在經濟、教育、社會應享的平等對待。黑人社區如同貧民窟林立。

 

1896年最高法院通過Plessy v Ferguson(簡稱普雷西案),更進一步強化種族隔離的合法性:南部各州在公共場所、設施所施行的隔離手段,是「隔離但平等」的。雖然1948年杜魯門發布了9981號命令:賦予黑人在軍中平等的地位;普雷西判例要到1954年才取消。面對日益高漲的民權動亂,1964年美國才推動種族、性別平等的法案。

 

有兩位黑人領袖致力於提升黑人的福祉,聲譽卓著。氐布瓦(W.E.B Dubois, 1868~1963)是位自由黑人,擁有哈佛大學的博士學位。他認為,黑人必須要有自尊心、要培育自身的文化。1909年他成立美國全國有色人種協進會(NAACP,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Colored People)。布克.華盛頓(Booker T. Washington1856~1915)鼓勵黑人要有工作,以贏得尊重。他成立職業學校(Tuskegee Institute,現在的塔斯基吉大學)。黑人文化復興運動,則在紐約州的哈林區熱烈展開。路易斯阿姆斯壯(Louis Armstrong)演唱的《What a wonderful world(genius.com>L>Louis Amstrong)淋漓盡致地反映出黑人的心境。

 

1960年代美國的黑人如火如荼地掀起民權運動,婦女、印地安人等少數弱勢族群也起而爭取自身的權益。 195512月一號,在阿拉巴馬州,羅莎.帕克(Rosa Parks1913~2005)下班搭乘公車回家時,因為坐在白人座位遭到驅趕,最後被警察逮捕。此事件激起黑人的怒火,進而採取杯葛的手段。這是1960年代民權運動的導火線。馬丁路德.金恩(1929~1968)牧師是民權運動中道德和精神上的領袖。他推崇甘地公民不服從的精神,領導抗爭的運動。1960年代他發表「我有一個夢」(I have a dream)演講,期許未來黑人與白人可以平起平坐、和平相處。1964年金恩獲得諾貝爾和平獎;同年,詹森總統在密西根大學也提出願景:偉大的社會,掃除貧困和追求平等,並且改善黑人在醫療、教育、交通、經濟各方面的歧視。正當民權運動如火如荼的展開之際,美國升高越戰而激起反戰情緒,難以遏止。1968年金恩在田納西州遭到暗殺。相對之下,麥爾坎.X (MalcolmX)則採暴力手段。他在年輕時因案被關,在監獄中認識回教徒以利亞.穆罕默德(Elijah Muhammad),因此受到回教的平等博愛而深受感召;出獄後更到麥加朝聖。他認為白人資本主義已經腐敗,唯有採取暴力才能爭取黑人的權益。他在1965年遭到暗殺身亡。

 

有關民權運動的故事,電影「烈血大風暴」極具代表意義。1964年三位民權運動的活躍份子開車到南方隔離州,協助組織黑人參與投票。但是在密西西比州卻自人間消失。聯邦政府派軍隊介入,協助FBI著手調查。幾經困難終於真相大白:原來當地從警察到法官都是3K黨成員,他們致力維繫舊有白人至上的傳統,而對民運分子痛下毒手。二十多年後,帕克(Alan Parker)將這個故事拍成電影,名為「烈血大風暴」(Mississippi Burning)(Mississippi Burning(1988)-Federal Bureau of Integration)

 

1975年隨著美軍撤出越南,越戰的結束;飽受內外煎熬的美國,逐漸透過法律平息了內部的動盪。但是美國社會種族歧視依舊存在。1990年代南方黑人的教堂接連遭到燒毀,聯邦政府立即介入調查,並協助重建。至今,弗洛依德遭到警察不當逮捕致死,又再觸動黑人內在深沉的創傷;抗議行動迅速延燒。

 

族群紛爭自古以來不曾間斷。各個族群因為地理環境、歷史、氣候等因素而形成各自的文化底蘊;種族歧視更彰顯出主流強勢和弱勢之間的不對等關係。美國的黑奴制度在黑白族群之間埋下難以撫平的敵意和傷痕。聯合國人權事務高級專員巴舍萊(Michelle Bachelet,智利第一位女總統)說:「美國種族抗爭是有色人種長期受到警察暴力,在健康、教育以及就業受到不平等的對待。」加拿大總理杜魯道也為境內的種族問題感到不安。

 

值此族群問題日益延燒之際,各國都很難倖免。如何在族群議題上思辨正義(Justice)的意涵和措施,考驗著人類的智慧。現代民主國家更應培育公民素質,依照歷史淵源及比例原則,重新縝密的分享權力和義務是當務之急。化解歧見謀求共生是最佳策略。操作族群差異仇恨、製造衝突必遭火焚。



張四德

 

註:本演講稿由東海大學歷史系劉泓甫同學整理。(2020/06/02)



圖:George Floyd肖像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