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來自德國史家的忠告

周樑楷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兼任教授

 

這本書的原名是《歷史的價值》(Der Wert der Geschichte),中譯本講得比較直接淺白,改稱作《為什麼要學歷史》。 假如提問:「歷史有什麼價值?為什麼希望大家學歷史?」我的回答必然和這本書不盡相同。理由很單純,我個人一向偏愛史學史和史學理論;而本書的作者布萊希特肯(Magnus Brechtken)是專攻現代歐洲及世界史的。兩人雖然同行,但因主修的領域不同,彼此的見解難免有些出入。不過每個人的研究興趣迥異,有時反而可以互補,相得益彰。所以讀者不妨也以這個書名為題,自己嘗試先給個答案,而後再對比這本書的說法。

假如再問:「環顧周遭世界,當下現實的狀況到底出了哪些弊病?我們從歷史可以學到什麼?」個人的回答和布萊希特肯幾乎完全一致,頂多只是討論的議題和探索的歷史場景有些不同而已。他以德國及歐美的實例為主要關心對象;個人的心思當然離不開臺灣及亞太地區。

這本書緣起自作者在大學夏季學期講授的一門課。按理選修的學生不會限制在歷史系內部,課程的目標更不可能只為了培養專業史家。閱讀本書不難體會作者憂心忡忡,滿懷焦慮(anxiety)。他所擔心的,就最深層的一面來說,就是當今一般人嚴重地「遺忘歷史」。換句話說,人人昧於歷史思維,罹患了集體歷史失憶症。

其次,他也擔心幾個燃眉之急的重要問題。政教關係膠附不脫,宗教人士操控政治;性別關係仍然未達平權標準;民主政治遭遇民粹主義和極權國家雙面夾殺;民族主義(nationalism)捲土重來,意識形態變本加厲;全球權力關係失序,各國擴展新式軍備武器,其動機不在消極的國防自衛,而是企圖積極性的侵略稱霸。布萊希特肯尤其把當今社會與經濟不公不義的議題墊後;我個人推想是為了徹底剖析新自由主義(neo-liberalism)的假面具及其造孽的種種手段。

新自由主義的歷史背景就近說起,正當一九七〇年代之際,國際間政治、社會及經濟危機接踵而至,英美兩國的執政者率先廢除金本位貨幣制度,放棄凱因斯(John M. Keynes)的社會福利及國家干預策略。一時之間,假借「自由」之名,行大開方便之門。許多人轉向極端個人主義,產官學各方人士儘管利基不同,只要憑本事擠進權勢核心的「旋轉門」,便能搖身一變「三位一體」,進而人人「隨心所欲」。這種趨勢到了一九九〇年代又因共產世界瓦解,「新自由主義」和「全球化主義」合流,因此催化中國崛起,乃至極權者當道。

布萊希特肯面對當下困境,並沒有悲觀消沉。身為史家,他總結「為什麼要學歷史?」的十個理由。這些理由原著的德文Zehn Lektinonen,中譯有點為難。「十個教訓」聽起來太權威,已經和臺灣現今的社會格格不入。譯成「十堂課」可行,但是失去作者原有的淑世熱情。所以在此改為意譯,說成作者給大眾的「十個忠告」。 這「十個忠告」的學理都可以從歷史學習而得的。首先,作者把歷史拉回遠古時代的初民社會,說明人權和自由乃因人類演化早已有之的普世價值。其次,他細說近現代時期西方人在飽嚐戰爭的苦果之後,才深深體悟到理性、人權、自由和民主的可貴。這些啟蒙運動(Enlightenment)的文化遺產至今仍然支撐著歐洲及全世界的文明。尤其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的七十年,啟蒙的價值觀引導德國及世人度過種種難關。雖然布萊希特肯宏觀兩百五十年來的演變之餘,深信歷史是進步的,但是在「啟蒙」和各種「反啓蒙」的對抗中,道魔互有消長。由此可見,歷史的軌跡並非永遠沿著直線只進不退。他的「十個忠告」,如同警世之言,一言蔽之,就是希望大家反思「啟蒙」,然後「再啟蒙」!同時歷史性地、機能性地化解當下的弊病。

最後,假如又問「為了拓展世界觀,增長世界史的基本知識,應該讀哪些書籍?」依個人講授西洋史和世界史的經驗來說,建議不妨就近先從麥克尼爾(William McNeill)和霍布斯邦(Eric Hobsbawm)的中譯本著作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