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末代皇帝》中的一個停格畫面談起




2020.04.23

三十二年前的今天(19880423日)大利貝托魯奇(Bernardo Bertolucci, 1941-2018)導演的《末代皇帝》(The Last Emperor)於臺灣首映,並寫下首部影片票房在臺北破億的紀錄。

後來有一年(1992),臺灣的「中國史學會」在日月潭教師會館舉辦會。會中的一個場次裡,我播映此片中的一個情節(plot),說明「什麼是影視史學?」「怎樣以影視文本輔助歷史教學?」

按影片的敘事,當溥儀退位初期,仍然住在紫禁城裡,但不得外出。日子久了悶得發慌,難免怒火中燒。有天企圖「翻墻」外出。結果困高墻頂端,上下不得,害慘太監們手忙腳亂,無計可施。就在千鈞一髮之際,溥儀的英籍教師(由彼得·奧圖Peter Otto飾演)身著全套白色西裝,從宮外回來,見狀不妙,立刻爬上宮墻,為了營救溥儀,伸展他的手臂緊接著,這位皇帝也回應他的一隻手。

影片情節進行到此,故意停格,請與會學者留意畫面中的那兩隻手臂及手指。且問:「這個鏡頭的結構,是否類似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在西斯汀教堂(Sistine Chapel)裡的『天主創造亞當』?」於是全堂一片驚歎和笑聲。

這段情節不必費心考證,當然純屬虛構。至於現代大利導演的神來一筆,是否刻意模仿大利文藝復興時代的知名畫家,我們難以得知。不過,如果說一是創生,另一是「救亡,「可能受到啟發」,倒是合理的推測。

會場中,提出討論的主題:影視畫面中經常隱喻「作者」個人的史觀。眼前停格中的畫面,呈現中國「末代皇帝」的生命安危完全維繫在外國人士的手中。其隱喻屬於第二個層次的思維,也就是「歷史思維」或「歷史意識」。

經過那次年會,臺灣史學界或許都知道「影視史學」並非聲光化電而已。從此以後,教室裡開始也容得下各種影像歷史文本。

圖(1):《末代皇帝》(The Last Emperor)電影海報
按:影片中末代皇帝溥儀曾經企圖「翻墻」。

圖(2):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名畫—《創造亞當》(The Creation of Ad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