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1/18
玉真在興大有機市集有個攤位。我喜歡她的爽朗純樸,每周日都會去選購幾樣時蔬。
住在都市叢林裡,我對她種田的故事更感興趣。
今早,陽光和旭,讓人心情愉悅。我照例到了她的攤位,只見稀稀落落的幾樣菜散落在桌上。而玉真卻在幾米外別人的攤位前聊天。我跟上前去,奚落她:「怎麼?今天生意這麼好?不顧自己的攤位啦!」
她卻無奈的笑著說:「菜都被山豬啃壞了!」我忍不住開玩笑地說:「下回我去幫你抓山豬!」其實我只是個手無缚雞之力的退休老師,閒來喜歡做個田園夢!
玉真的有機田坐落在半山腰上,經常會有小動物共生。包括刺蝟以及臺灣藍鵲在內,讓我心動不已!
臺灣藍鵲性情溫和,但是每年四五月間藍鵲孵育之後,全家出外覓食,藍鵲媽媽極具攻擊性。
這一回,山豬不僅啃食甘薯葉,飽食了甘藷之外,其他的菜也連帶遭到衝撞踐踏,災情不輕。
玉真雖是人贓俱獲!發現了山豬媽媽帶著小豬群來覓食!但是礙於母愛親情,她只能眼睜睜的看著小豬家族飽食之後,揚長而去!
巷子裡的「饅頭」
2020/01/18
巷子裡住著十多戶人家,和一隻叫作饅頭的狗。
饅頭和他的名字完全不對盤;他是日本秋田,精靈活潑,討人喜歡。
下午我在附近散步,只見饅頭緩緩走來,氣定神閒,一派閒適。原來,快過年了,鄰居特意帶饅頭去美容院洗了澡、修了指甲,還刷了牙。總計花了2700元。看來,饅頭還真是好狗命。
不過,當整個社會風行以貓狗等寵物為伴,照顧得無微不至時,還真有點讓人擔心。在羅馬帝國的末年,人們以飼養寵物為樂,不願意生養小孩。而今這種現象卻在台灣流行起來。
台灣人口老化、負成長。一般稱作人口紅利在台灣完全負成長。十幾年前就已見端倪。
德國滿大人的衰頹
2020/02/04
Ringer在分析1890-1930的German Mandarins時,淋漓盡致的刻劃出這批傳統文化守護者內心深沉的焦慮。他們背負著精神和文化傳統,面對工商社會的轉型時力求恢復精神及理想,卻無力回天。我彷彿聽見王國維在嘶聲力竭的吶喊!然後,吶喊聲逐漸的減弱,終至完全的沉寂-也就是他沉入昆明湖的那一刻!
然而,社會的巨輪繼續滾動!終究科技快速的發展,傳統社群更加解體!個人的尊嚴更也被機器輾壓而扭曲。
Fritz K. Ringer, The Decline of the German Mandarins.
故鄉的鳳凰花
2020/07/24
「故鄉的鳳凰花」-每一年南風吹的六月天,故鄉的大路邊,舊厝的巷子底,攏會看到紅支支的鳳凰花。...
早晨到興大散步。不期然看到一朵鳳凰花掛在樹梢,在微風中搖曳生姿。
小時候鳳凰花是隨處可見。不過我們對它的意像只限於畢業季節。每當夏天鳳凰花一朵朵炙烈開放之際,也就是該唱驪歌之時。
隨著都市的發展,鳳凰花已日漸消失。
而後,在台南成大校園,每年初夏,一片茂密蓊翠的綠葉中,鳳凰花賣力地綻放,為南部古都平添幾分熱鬧喧嘩。尤其是研究室窗外的樹枝,竟然延伸數尺到了窗前,枝頭還繫著幾蕊花瓣,彷彿在提醒我:夏天來了!
離開了台南,鳳凰花又再度在我的生活中消失!
去年夏天,我在興大校園的鳳凰花下漫步,腦子裡忽然浮現了「故鄉的鳳凰花」這首歌謠。我才深深體會到:鳳凰花和我們的生命是如此地貼近!
今晨我特地為這一帶最後一朵鳳凰花拍照。昨天適逢大暑,在這疫情肆虐的時節,期待天氣轉涼,會有新的契機出現。
圖:鳳凰花開 |
WNED
FM
2020/08/05
很難想像,我坐在電腦前工作,背景是WNED FM播放的古典音樂。此時此刻耳際響起悠揚的小提琴聲。
我喜歡音樂,不過自幼至今都待在音樂的殿堂之外;可以哼唱幾首歌通俗的歌曲自娛,也喜歡聆聽一些古典樂曲;卻都不專精。
WNED FM是美國紐約州水牛城在地的廣播電台,以播放古典音樂為主。水牛城以冰天雪地的寒冬出名。然而,主持人親切溫馨的語調和優美的音樂曾經伴我度過許多苦讀的夜晚。
拜網路之賜,前些日子竟然連上WNED FM,頓時讓我重回往日的氛圍。主持人和播放的音樂依舊溫馨親切,一如再見多年不見的老友,更加溫馨醇厚!
圖:WNED廣播電台LOGO,圖片取自www.tunein.com(時間:2020.08.05) |
天主教尋根之旅
2020/08/13
8/11-12天主教上智基金會和台中教育大學區設系合辦了一場南部天主教尋根之旅;我們從羅厝天主堂出發,到萬金天主堂以及泰武鄉的三所原住民天主教堂。對於天主教在台灣宣教的歷史,尤其是對於天主教和原民社會天、地、人的關係,有進一步的認識。
2009年,八八風災重創泰武山上的排灣族部落;他們不得不再度遷村,來到平地。這意味著居住環境和文化、生活方式的改變。
十九世紀末,天主教成為排灣族主要的信仰。而今他們結合傳統文化,打造出別有風格的教堂,美輪美奐、且氣勢宏偉,顯現出他們對於上主以及傳統文化的虔敬和信賴。
圖(1):萬金天主堂外觀 |
圖(2):萬金天主堂內部 |
圖(3):萬金天主堂聖母像 |
圖(4):萬金隱修會庭園 |
圖(5):萬金隱修會庭園中的聖母像 |
圖(6):萬金天主堂附近的7-11(具南加州風格) |
圖(7):萬金天主堂附近的7-11(具南加州風格) |
圖(8):泰武鄉吾拉魯茲天主堂內部 |
圖(9):泰武鄉吾拉魯茲天主堂祭壇 |
圖(10):吾拉魯茲天主堂橫樑上以酒瓶裝飾 |
圖(11):吾拉魯茲天主堂橫樑上以酒瓶裝飾 |
圖(12):武壇天主教堂內景 |
圖(13):武壇天主教堂祭壇 |
圖(14):佳平天主教堂鐫刻 |
圖(15):佳平天主教堂耶穌像 |
圖(16):佳平天主教堂祭壇 |
圖(17):佳平天主教堂天花板耶穌受難像(紫色燈光) |
圖(18):佳平天主教堂天花板耶穌受難像(綠色燈光) |
圖(19):佳平天主教堂大門銅雕 |
「小河農莊」(Brook Farm)
2020/08/22
退休之後,不再南北奔波;反能靜下心來,細細品嘗、反芻往日囫圇吞棗的知識。
Brook Farm生產麵包,許多年前我們在美國超市裡買過它的土司。
沒有料到,多年後的今天,才有機緣了解到這個農莊蘊含的理想,和我寫作的「清教桃花源」竟有些許不謀而合。
十九世紀中,美國跟隨歐洲的腳步,逐漸發展工商業。面對各種社會失調和弊端,有些人心中懷抱改革社會的藍圖;位於波士頓附近的Brook Farm(1841-1847)就是典型的例子。受到超越論(Transcendent)影響,唯一神論的牧師George Ripley為了實踐基督教價值觀,創建一個共融的社群,人人共享勞動、智識和休閒生活;也藉此消泯階級的差異。1845年受到傅立葉的影響,更強化這個農莊追求幸福和和諧的理想。
可惜的是,農莊前後只延續了六年。一如殖民美國曾經存在的清教社群。
古往今來,懷抱理想改善社會的人,前仆後繼、努力不懈。不過,畢竟牽涉到「人」的現實問題,能否實踐還真的難以預料呢。
至少,我曾經吃過Brook Farm的麵包!勉強和這個農莊沾上了邊!
圖:19世紀中葉的小河農莊,圖片取自https://historicboston.org/,時間2020.08.25,15.09PM。 |
圖:Brook Farm品牌的麵包,圖片取自https://brookfarm.com.au/,時間2020.08.25,15.17PM。 |
探訪兩座劍橋的圖書館
2020.09.01
在美國殖民時期,清教徒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而清教文化和新英格蘭文化,以及美國主流文化之間的關係,長期以來一直是史家關切的議題。
為了研究美國清教徒的故事,我滿懷好奇地前往美國波士頓、劍橋一帶,踏查當地的地形古蹟;尤其是古早的教堂和墳墓。查爾斯河畔的哈佛大學Widener 圖書館典藏豐富,舉世聞名;更提供我豐碩的文字資料。
圖書館的成立當然值得記上一筆。Widener家族相當富裕。Harry Elkins Widener是1907年哈佛的畢業生;但於1912年搭乘鐵達尼號從法國返回紐約途中遭遇船難。她的母親Eleanor於是籌畫捐贈了圖書館,以資紀念。另有兩個小故事則純屬無稽:一是Eleanor要求哈佛畢業生都必須通過游泳考試;另一則是在學校食堂販賣冰淇淋。
隨後,我也去了普里茅資岸邊,參觀仿造的五月花號;還站在鱈魚角的沙灘上,遙望湛藍無天際的大西洋。我知道,我須要探訪英國劍橋一帶清教徒的故鄉。
日後,我來到了英國的劍橋,也藉機四周環顧地形上的樣貌。劍河早已遠近馳名,徐志摩的文章,更是膾炙人口。而李達濤譜出的曲子「再別康橋」也非常動聽!
劍橋大學圖書館也有可觀的藏書,內部陳設更是古樸典雅、引人入勝。稀有藏書(rare books)部在樓上的一個小角落,正是我尋寶的地點。
一個仲夏日的早晨,我小心翼翼地推開玻璃門,館內只有十來個座位,卻滿是銀髮族,都該是古稀(rare)之年吧。相形之下,我這亞洲面孔的黑髮人,也算是稀有(rare)。
坐定之後,我到櫃台向館員說明了來意。他彬彬有禮貌地請我稍座,便轉入身後的書庫。
大約二十分鐘之後,只見他不慌不忙,小心翼翼地把資料放在我書桌上的小型紙架,還慢條斯理的的叮嚀我要小心翻閱。
中午時分,一群人先後來到底樓的簡餐店充飢;同時也藉機相互寒暄一番。有幾位老先生為了查閱家族歷史而來,讓我深感詫異。他們對我這個遠從台灣來查閱清教徒資料的人也感到不可思議!
另有一位年長的女士竟然跟其他人邊說邊笑,步行到餐廳!卻發現服務人員神情緊張的拿著她的枴杖來找主人!
傍晚時分,我小心翼翼地歸還了借閱的資料。那位館員還對我說:「謝謝你老遠來查閱資料,我們非常榮幸貯藏的資料會有人使用!」
不過,至今我還在納悶:是不是只有在稀有藏書部(rare books)、為了古稀之年的讀者才提供這麼賓至如歸的罕見(rare)服務!
圖(1):美國劍橋哈佛大學Widener圖書館,圖片取自https://mittalsouthasiainstitute.harvard.edu/2016/07/wideners-growing-south-asia-collection-the-sky-is-the-limit/,日期:2020.09.02,時間:15:41PM。 |
圖(2):英國劍橋大學圖書館,圖片取自https://wingsaremadeforflying.wordpress.com/2014/11/18/cambridge-libraries/,日期:2020.09.02,時間15:39PM。 |
那一夜我在黃埔江畔
2020/08/23
去年的春夏之交,我終於去了一趟上海。隔天晚上,就興致沖沖的去探訪黃埔江畔的外灘。
微涼的江風迎面襲來。遊人如潮水般喧囂,爭睹江面穿梭交織的遊船,燈光閃爍,目不暇給。
身後,歐式風格的歷史建築,莊嚴而雅致,各具風華。各自訴說著:清末民國時期,殖民帝國侵門踏戶的故事。憑弔之餘,不勝唏噓!
隔著遼闊的江水,遠處一幢幢現代高樓平地拔起,比鄰節次;閃爍的燈光、勾勒出工整的線條,爭相輝映;東方明珠塔更高聳天際,兀自綻放絢爛璀璨的星光,出類拔萃、睥睨群倫!
那天夜裡,江水兀自悠悠地流著!外灘曾經的繁榮和滄桑,早已沒入歷史的長河!
當下,閃爍耀眼的燈火讓人目炫迷網:那是世界各種新式的強權(powers)競逐格鬥激出的火光!一如早年的外灘!
圖:黃浦江畔東方明珠塔,圖片取自https://www.exotravel.com/blog/en/insider-access/china-shanghai-night-scene-of-pudong/,日期:2020.10.12,時間:15:26PM |
湄公河上的中秋夜(一):越戰
2020/09/28
越戰,鑲崁在我年少時代的生命中,至今仍歷歷在目。戰爭似遠又近,如此的虛幻又真實。
中學時代,不知何時何故,生活周遭忽然出現了許多美軍;吉普車來往穿梭,飛機在空中轟轟作響。通往CCK的道路上,新建了無數酒吧,夜晚時分霓虹燈閃爍,紅的綠的,好不熱鬧。半醉的美國大兵摟著濃妝豔抹、長髮飄逸的妖嬌女郎,搖搖晃晃的走在路上。
電視上出現的戰爭畫面反而比較真實:在越南上空,炸彈如雨,直直落在覆蓋著地面的叢林;或是地面上兩軍交戰,燃起熊熊烈火。
大學之後,我開始修習美國歷史。美國神父/教授既有學問又深具愛心,跟我們分析越戰的原因及戰況。在冷戰的氛圍之下,美國救世主的地位也深植我心。
不過,這確實是一場不對稱的戰爭:美國先進的正規軍及武器和越共簡陋的游擊隊作戰。
1975年,美軍竟然敗給了越共,撤出越南。美國最後一架直升機從大使館頂樓揚長而去;棄絕了驚惶失措的南越人,在戰火的灰燼中自求生路。(如下圖)
圖:圖片取自https://www.nytimes.com/2009/05/16/business/media/16vanes.html,日期:2020.10.12,時間:16:03PM。 |
越戰以及美軍也從我的生活中消失了!
日後,我到美國讀書,巧遇幾位越戰期間到過台灣的退伍軍人,他們的語氣平緩、不帶一絲情感。
日後,我更了解越戰的挫敗重挫美國的士氣。越戰也成為許多電影題材,「阿甘正傳」就是其中之一。
圖:臺中清泉崗機場,圖片取自https://www.globalsecurity.org/military/world/taiwan/ching-chuan-kang7.htm,日期:2020.10.12,時間:15:44PM。 |
湄公河上的中秋夜(二):欣欣向榮的胡志明市
2020/09/28
1990年代,越南共產政權對外逐步開放。台灣恰逢工業轉型之際,周遭親朋好友竟也前往越南開設工廠。我對越南的好奇心和關注再被點燃。
為了瞭解西方殖民帝國在東南亞的發展以及當地華人的歷史,LK和我擬訂計畫,依序走訪了幾個關鍵的城市:胡志明市和河內、新加坡、吉隆坡、曼谷、以及雅加達;至今,唯一尚未完成的功課就是馬尼拉。當然,我對越南還是情有獨鍾。
當飛機在胡志明的機場降落時,我貪婪的環顧四周,探索越戰的痕跡。果然,不遠處有越戰時期的飛機停放在簡陋的土碉堡中。而在前往城區的途中,更是處處荒涼,偶而也有重建的生機。倒是胡志明市已是車水馬龍、熱鬧滾滾。
夜晚,從面臨湄公河的旅館高層,我俯視地面如流螢般的燈火、以及河面上往來穿梭的貨輪,碼頭上還有重重堆疊的貨櫃。真是一片欣欣向榮、亂中有序!胡志明市充滿了活力。
幾天的行程中,我們走訪了法國建築的郵局、天主教堂等歷史古跡,越戰博物館等等。而十字路口自焚的和尚,肩上背著長槍、懷中包覆著熟睡幼兒的少婦,和越戰最重要的歷史遺跡:古芝地道(如下圖)等等,處處訴說著:越共堅韌抗拒美國的精神。
圖:古芝地道示意圖,圖片取自:https://www.easytourchina.com/photo-p11866-cu-chi-tunnels-complex,日期:2020.10.12,時間:16:08PM。 |
我們也儘可能貼近越南的生活和文化。我們在小巷穿梭,在路邊草棚下喝了加了煉乳的冰咖啡,也吃了路邊攤或在腳踏車後座陳列的法國麵包。
旅程中恰逢中秋夜,許多店家也販賣各式的月餅。我們應台商朋友的邀約,到遊輪上一起賞月。
那一夜,河岸遊人如織,遊輪上人群紛擾擁擠。
然而,湄公河上,明月高懸,映照河水。微風徐徐,頗有秋意。滿載貨櫃的貨輪穿梭忙碌依舊。對岸成列的知名廠商的廣告燈,紅的綠的,爭相輝映!國際牌就是其中之一。
船上遊人忙著大快朵頤;酒酣耳熱之際,友人唱起卡拉OK助興,真的是熱鬧至極。
我走到船頭,望著湄公河悠悠的河水,冥想三十年前,有多少越南人利用月黑風高的時機,在兩岸槍林彈雨夾縫中,偷渡出海!河中冤魂又會如何看待今天的燈紅酒綠呢?
或許,歷史就是不斷上映的鬧劇!
不知何時,耳際響起了耳熟的台語歌曲,一首接一首。「雪中紅」、「針線情」更流露出:在異地打拼的台商,無法和家人共度中秋的落寞和無奈。
而我,只是個過客!兩天後,我將結束旅程,搭機返家!
越南,就像其它新興國家一般,還要繼續努力,奮力尋找它的未來!
巴達維亞生日驚魂記
2020.10.11
我們到雅加達去旅行,真的是一場驚險的誤會。
位於印尼蘇門答臘的雅加達,是荷蘭人統治印尼時期的重要據點-巴達維亞(Batavia);也是LK和我擬定的東南亞參訪行程中的一站。
那一年的暑假將至,為了給LK一個驚喜的生日禮物,我決定繼續下一步東南亞的踏查之旅。不過,在旅遊旺季,旅行社只找到了來回雅加達的機票。
詭異的是:飛機上,旅客稀疏;而且瀰漫一股莫名的緊張。下機之後,才發現處處都設下嚴格的安檢;入住的旅館的庭園大門和旅館的入口處也對旅客人身和行李作嚴格的掃瞄檢查。我這才回神過來:原來,報紙曾經記載,不久前雅加達發生了規模龐大的爆炸案!!
驚恐之下,我們決定儘可能待在旅館裡,或在庭園散步。
然而,正在無奈之際,巧遇一位年幼時在雅加達成長的台灣婦人,作尋根之旅。我們於是相約結伴,租了計程車,做一日之旅。荷屬東印度公司是我們參訪的重點。
東印度公司距離海邊不遠,佔地也不算寬廣。典雅的洋樓建築,在酷熱的豔陽下,依舊吸引了可觀的遊人,其中還有不少年輕的西方面孔。原來這些荷蘭的高中生在做境外教學。只是對於過去輝煌的殖民帝國史,這些學生不知有甚麼想法?是引以為傲呢?或者引為戒?
熾熱的太陽下,停泊在港口的輪船,引起了我的注意。
遠遠望去,烈日當頭,光著身體的碼頭工人背負著一袋一袋沉重的貨物,弓著背,踩著艱困沉重的步伐,一個一個依序踏上通往甲板的斜梯!彷彿是古早時代的苦力!反而,廣場旁的古蹟,裝潢成餐廳,提供冷氣和豐盛的餐點。顧客滿盈。
兩相對比,還真是讓人產生罪惡感!
隨後,我們繞道華人聚居的街坊走走!貧困狹窄的巷道裡,傳統廟宇匯聚了人們的祈求的心願,香火興旺!華人鍾愛金飾,販售金飾的店家自然不會缺席。
剩下的日子,LK和我只好繼續旅館內部的踏查!比如,花園裡陳設了許多動物的雕刻,卻都長了一對翅膀;豔陽下各式花木綻放著花朵,五彩繽紛,爭奇鬥艷!
只是,大部分的時間我們還是待在房間裡,讀著隨身攜帶的書本殺時間!
終於,在殷殷期盼中,我們搭上了回程的飛機!也終於鬆了一口氣!
圖(1):位於雅加達的荷蘭東印度公司總部,現為Museum of Fatahillah,圖片取自:https://www.deviantart.com/adadidudedo/art/Museum-of-Fatahillah-319618310,Adadidudedo攝影。時間:2020.12.01,14:52。 |
圖為:位於雅加達的金德院玄壇宮內部,圖片取自:https://www.pinterest.com/pin/320248223491394218/。時間2020.12.01,14:55。 |
感恩的季節
2020.11.27
在美國水牛城研讀西方歷史的日子,真的是既甘又苦。氣候和學習的挑戰,層出不窮。幸有良師益友的關注,讓我們平安歸來;也因為這一段特殊的生命歷程,感恩節已經成為我們家人的傳統。
一、水牛城的四季循環
水牛城的夏天十分短暫。戶外剛有濃蔭的樹木,草坪上才有孩童嬉戲的笑聲,剎那間,它已悄然的離去。
隨著秋風起,滿天飛舞的落葉,平添濃厚的秋意。落葉散盡,常見烏鴉在枯枝上嘎嘎地叫著,增添了幾分淒清!
賞楓為平淡日子增添些樂趣。電視上不斷的播出楓紅的比例,催促著賞楓人加緊腳步;錯過了約莫兩周的賞楓期,寒冬將至。我們也得安心蟄居,等待來年的春天。
風雪怒號的寒冬,氣溫常落在零下十幾度。即使偶有陽光,卻是如此的嬌弱無力,感受不到它的溫度;至少還是可以一掃心境的陰霾。
靄靄白雪的景致,至今讓我懷念不已。事實上對於來自溫熱氣候的我,卻一直無法適應凜冽的冬雪。我也才真正體會到甚麼叫做「寒風刺骨」,「寒徹骨」。Larkin 教授還稱我是熱帶的蝴蝶!
感恩節是歡慶的日子。對於美國的墾拓先民,經過一年的辛勞之後,共聚歡慶,感恩上帝,成為既定的民俗節日。
我們也有幸受邀,共享火雞大餐,和南瓜派。
聖誕節是另一個度過嚴冬的歡樂時光。通常學期結束時節,我們會接受美國師友的邀約,在雪夜裡共度佳節,共享火雞大餐,而後參加子夜彌撒。
寒冬漫漫。年初時節,電視上也藉土撥鼠可能出現的日子,預告春天的來臨。但是春天的腳步似乎久久不見蹤影。因為春天來臨之前,先得熬過雪融的日子,而後出現一片枯黃的草木。又經過焦急的等待,大約到了四月上旬,樹梢上的芽苞才捎來些微春的訊息。不過,你還是要耐心的、痴痴的等。正當你望眼欲穿的時候,芽苞才悄悄的吐露出些許嫩綠的葉尖。
終於春天來了...。小溪活了過來,溪水沖蝕著融冰,潺潺的流著。而後,小鴨隨著母鴨,優游在水面。果然是「春江水暖鴨先知」!尼加拉瓜瀑布的巨大水流更夾持著大量冰塊由高處沖刷而下,在斷層的谷底衝撞出震耳欲聾的轟隆聲!水花四濺,回彈在半空中。人們也跟著活絡起來!
不過,在不經意之間,夏天又來到了。又在不經意之間,秋天的腳步近了。終於靄靄大雪又覆蓋了大地。...一年四季,周而復始。
圖(1):冬季的尼加拉瓜大瀑布,圖片取自:https://www.sheratononthefalls.com/2018/12/12/top-reasons-to-visit-niagara-falls-in-winter/。時間:2020.12.01,14:59。 |
二、亦師亦友
感恩的季節,總會想起過往的師友。包括戴福士教授夫婦(Drs. Des Forges)、喬治•伊格斯(Dr.
Georg Iggers)和我的指導教授葛博(Dr. Gerber)等人。
大致而言,我們的老師們是所謂的「六零年代人」,屬於自由派(liberal),待人、處事、和治學都出於一股真誠和熱忱。在現實社會和學術研究的轉折點上,他們都有相當重要的貢獻。
我到UB讀書的時候,羅傑•戴福士和他的太太艾利森正在中國做研究;儘管未見其人,他們夫婦的名聲卻如雷貫耳。
如果你想認識所謂的「六零年代人士」,他們夫婦正是最典型的代表:正義、樂觀、懷抱淑世助人的熱情,為弱勢族群發聲。
戴福士溫文有禮,待人謙和;頗有儒家的風範。他的生活極為簡約。一年四季經常看見他騎著腳踏車穿梭在住家和校園之間;大雪紛飛也是如此。在學術上他絲毫不苟、極具批判性;對於我們撰寫的報告更是如此。雖然專精中國的明清歷史,他更借重人類學、社會學家的視野及觀點,開展我們的視野。
和艾利森戴福士女士相識,更是難能可貴。她畢業於耶魯大學,主修歐洲在非洲的殖民帝國主義,在學術研究上有相當的成就。她曾在水牛城的蒙特梭利(Montessouri)小學擔任志工,推動種族平等和諧的教育理念。日後她更劍及履及,常駐非洲,和國際人權團體對抗盧干達種族屠殺的行徑。
不幸2009年情人節前夕她在水牛城附近一場空難中罹難。儘管事隔多年,我還是能感受到她的熱誠和活力!
喬治是名聞國際的學者。在二戰期間當希特勒迫害猶太人時,他隨家人由德國避居美國。日後在他的研究工作上,也不斷思索希特勒興起的原因,以及史學思想等等,著作等身。在學術之餘,他非常關心美國的民權運動以及東、西兩德之間的交流。我們在他的指導下,自然獲益匪淺。
此外,我到美國原想研究美國的史學史,無奈系裡的教授剛好轉任它校。出於喬治的建議,我跟葛博教授學習美國的族群及其史學發展。
然而,我是葛博的第一個外國學生,又是遠從亞洲來的女性;而葛博教授卻不曾到過非西方國家。層層的文化隔閡,師生間的溝通,說真的,還真是困難重重;尤其系裡要求學生的英文寫作完全依照美國研究生為標準。所以,我的第一份讀書報告,他坦承,完全看不懂我的英語寫作。幾經努力之後,我終於完成了論文,拿到了學位。相較之下,比我稍晚從義大利羅馬來的女生早已放棄學業!他也終於坦承:亞洲女性的堅忍耐力;同時也非常慷慨的說:只要我有任何問題,他都樂意及時回復。
留學生涯是一段奇幻艱苦的驚險旅程,在我們的生命中烙下深刻的印記。在這個歲末寒冬、飽受肺炎威脅的時節,聊表感恩祝福之情!
圖(2):喬治•伊格斯教授。圖片取自:http://www.culturahistorica.es/iggers.english.html,日期:2020.12.21,時間:10:49。 |
美國群眾衝入國會
2021.01.11
上周四(一月七日)美國發生了一件駭人聽聞的事件:川普總統的支持者衝進了美國國會。幾個小時之內,事件平息。美國國內外各界紛紛予以譴責。
事發之時,對於教了 N年美國史的我而言,還真有些震驚。因為在美國歷史上這種暴行還真是罕見!
美國自立國以來,開國先賢耗盡思慮訂定憲法,創立了三權分立的民主政府;相互制衡,各司其職。不過在美國歷史上,卻經常陷入三權傾軋、或中央與地方、以及南方和北方之間的權益衝突。
然而,美國國會的地位崇高。國會由參議院和眾議院組成,藉以平衡大州和小州以及南方和北方的權益。各州眾議員以人口比例計算席次,參議院則不論大州或小州,一律以兩個席次計算。國會代表民意,保障人民的權益;享有神聖不容侵犯的地位。當然,除非政府機構已經失能,絕不容許暴力侵犯。
國會山莊最初以白色大理石建造,中間有突出的圓頂,兩翼對稱,莊嚴肅穆。國會議員在此制定法律,總統宣誓就職等等。國會的地位至尊至上。
值得注意的是,國會圖書館更以積藏浩瀚的資料而聞名於世。理想上,國會議員在議事時,能夠充分參酌各方的資料,做出比較周延的決議。
圖:美國國會大廈曾被焚燒,圖片引自:File:Capitol1800.jpg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wikipedia.org),日期:2021.02.01,時間:10:23。 |
川普的臨別演說(Goodbye speech)
2021.01.19
依照往例,川普總統在卸任之前,發表了臨別贈言。
華盛頓總統卸任之際,發表了著名的臨別贈言。在美國建國初期,訂定憲法,並且依此,建立民主國家的體制,三權分立、相互制衡。為了讓美國安全成長,他在臨別贈言中,呼籲美國在複雜動盪的國際局勢中,謹守孤立的外交政策,避免捲入歐洲的事物,為美國未來百年的國際關係定調。
自從去年年底競選連任失利,川普總統以及川粉無法接受選舉的結果;他們不斷用各種方式翻轉選舉結果,甚至闖入美國國會大廈。眼看即將掀起一場政治風暴的危急時刻,川普政府遭到美國國會的彈劾以及世界多國領袖的指責。畢竟,美國在世界上擁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是民主體制的楷模;美國的動盪必然嚴重波及世界的局勢,尤其新冠肺炎還在人世間肆虐之際。
今天,他心平氣和而理性又帶感性的回顧就任以來的政績,包括國內和對外的政策。他感激所有一起工作的夥伴,共同捍衛美國的價值和體制!在這新舊交接、歷史性的一刻,他理性的譴責暴力,也呼籲美國人民追求共同的價值,彌合分裂,讓美國偉大!
此刻是他以總統身分最後自我表白的機會!儘管他經常為自身的政績自豪,一切功過得失還是得交給歷史去評價了!
新舊政權的更替
2021.01.20-01.21
清晨,華盛頓特區的天空透出微微的曙光,拜登政府的啟動工程也正式展開。在25000名武裝軍人的戒備之下,街道幾乎淨空;又因為新冠肺炎的肆虐,更平添幾分緊張肅穆。
照例,拜登在宣誓就職之後,提出了就職演說,藉此撫慰全國人民的焦慮和不安。畢竟,拜登的就職,恰在前任總統川普不斷控訴選舉不公、以及支持者衝入國會,甚至遭到彈劾之際,引發極大的震撼。
拜登面對一個嚴重分裂的國家。他不斷引用林肯總統時期因奴隸制度而引發的分裂;他自詡為全民的總統,致力於解決美國當前面對的重要議題,包括讓美國賠上了400,000人命的新冠肺炎以及氣候變遷等議題。他誠摯的期待能夠化解歧見,找回美國的民主自由、相互包容的傳統(legacy)。
拜登是美國史上第二位天主教徒總統;他的一生歷盡挫折而能重新振作;同時以彌合歧見、重新出發為己任。
其實,我在拙作《美國的清教主義及其史學流變》中,就討論到美國在1960年代之後,多元文化主義當道,所呈現出的分裂和歧見,進而造成了冷漠或敵意。
此刻,螢幕上出現一位出自新英格蘭的白髮長者,誠懇而自信地闡述自己的施政規劃。他更重用女性及黑人為工作團隊。他誠摯呼籲美國人民能夠和平理性,修復過往的創傷;見證民主體制自我修復的能力。畢竟,他是美國的舵手,是全民的總統。
飛揚的星條旗中,美國的愛國情操在空中蕩漾;週遭盡是部署的軍人,肅穆以待。
此一刻,世界都在密切觀察!
火車情—寫於太魯閣號出軌事件一個月
2021.04.15
我喜歡坐火車!一節一節車廂,連結成串,穿過田園,穿越高山!或是離家遠行,或是遠行回家!火車更連結了我的童年!
最早一次搭乘火車是在國小一年級的時候,全家從台北搬到台中。隱約中只記得:我們搭乘了清晨的班車,四周一片漆黑。抵達台中時,已近中午時分。至於沿途的景象是一片空白!
上了大學,每次開學搭乘火車,離家北上時,窗外倒退的景物總會觸動我內心的離情:因為要等學期結束才能回家了。
日後,我到南部工作,火車成為我每周通勤的工具。上車前我總會在月台上的小舖買份報紙和點心,而後盡情享受火車規律而節奏的搖晃和閒適。
近幾年來,每到東部公務,我都歡喜的搭乘火車;順道觀海,成為生活中莫大的享受。蔚藍的天空輕覆著蔚藍的大海,海水在沙灘上捲起層層白色的浪花。我對火車的迷戀,始終如一!
在歐洲的火車之旅,更是難忘。一九九零年代的初期,我們從法蘭克福搭乘午夜臥舖到捷克的布拉格。那時候捷克改制不久,我們想親身體驗這種轉變的情況。黑夜裡,火車準點到達法蘭克福,而後快速奔馳,轟隆轟隆作響。我在臥舖上隨著車身搖晃,時睡時醒。突然間的緊急剎車,乘客們都驚醒過來!接著是急促的敲門聲響!原來是到了德國和捷克邊境,捷克的警察來查驗護照和車票。他們的面容嚴肅、不帶一絲笑意,嘴裡還發出完全陌生的聲調。(後來布拉格的民宿主人用英語告訴我們,捷克語非常難學)查驗之後,火車繼續奔馳;卻平添了我對於未來行程的不安!幸而布拉格悠久古典的建築和查理河讓我讚嘆不已!更讓我吃驚的是,布拉格竟然販售伯朗咖啡(Mr. Brown)!
數日後,我們又從布拉格搭火車到維也納。火車也在邊境小站暫停。這一回是奧地利警察上車查驗。他們圓圓滾滾的中廣身材,把衣服撐得鼓鼓的;滿臉還堆砌著燦爛的笑容。我的心防自然也跟著鬆弛下來!
近幾年,台灣火車重大災難頻傳。繼三年前普悠瑪事件之後,如今又再發生令人心痛又心碎的火車出軌事故。車毀人亡,悲慘至極!衷心期待悲劇不再發生!讓乘車的旅客平安地出門,平安的回家!
圖:布拉格火車站;圖片出處:https://www.booking.com/landmark/cz/prague-main-railway-station.zh-tw.html |
包粽子!
2021.06.15
端午節,好歹都要吃粽子。雖然我們平時就可以吃到各式的粽子!
我偏好湖州粽子。醬油浸漬過的糯米,包覆著燒得軟爛入味的紅燒肉,間或夾著一顆栗子或鹹鴨蛋黃。而綿密的豆沙甜粽,細膩而不膩人!套句LK說的,很多江浙菜是為齒牙動搖、只能吃些軟爛食物的老人準備的。
然而,我更愛白糯米粽。竹葉的清香滲入白淨飽滿的圓糯米;一口咬下,滿口竹葉香。冷卻之後,更多一份嚼勁。想像中,清亮高潔的屈原應該喜歡這一味!或者,沾點白糖,更具風味!
今年在疫情壟罩之下,端午時節只能把自關在家裡,綁粽子!竟然做出了風味不變的傳統白糯米粽!謹以此記。期待一年的疫情儘快結束!
圖:白糯米粽;圖片出處:http://www.repinku.com/xv_item/6358951
懷念喬治伊格斯(Georg Iggers) 教授
2021.07.02
昨天是中共建黨百年紀念!我突然懷念起喬治伊格斯(Georg Iggers)教授!
幾年前,喬治住進養老院。據說,他人老心不老,在養老院裡繼續發送傳單,宣揚他的理念!當然,最終他還是靜靜的去世了。
喬治年輕時期歷經德國納粹的迫害;是位左派的歷史學家。從支持黑人權利運動的六零年代開始,他不屈不撓為弱勢族群發聲。
日後,他屢次進出東德及其他共產國家,包括到中國大陸講學,為增進西方和共產國家之間的交流盡心盡力。
無獨有偶,最後一次跟他用Line連繫時,我們恰好在北京參加學術會議。如今,COVID肆虐,世局動盪。如果地下有知,不知他會作何感想!
Swatch
2021.07.28
疫情騷擾,我也自我閉關,只得在電腦前工作。
偶然間,螢幕上跳出了 Swatch手表的廣告。我仔細瀏覽了一下,想看看有沒有甚麼奧運紀念表。腦海裡卻浮出林瑞明教授的影像。
林教授是我在功大學歷史系的同事,待人親切,慢條斯理;對學生更是如此。
不過我更有興趣的是,他研究室裡收藏的Swatch手錶,零瑯滿目。尤其是作為一個台灣文學史的開山祖及詩人,我實在難以想像彼此間的關聯性!
屈指算算,林教授已經離世兩年多了!我還是懷念他和煦的笑容!今天忽然想到他那些零瑯滿目的手錶!
余英時教授去逝了
2020.08.06
余英時教授去世了,雖然他已屆高齡,還是激起了一股震盪。
他提倡民主。不過他說,民主不是一群投票的驢子!
確實,民主藉選舉表達民意,民主的基礎在選民的文化素養和底蘊!即使美國的民主,也難免出錯。美國在處理尼克森總統的水門案件很可以做為民主政治的範例。1972年,美國爆發了水門事件(Watergate)——美國總統尼克森在競選連任時,他的團隊涉嫌潛入民主黨位於華盛頓的水門公寓,竊取資料。幾經周折的調查及斡旋,尼克森在面臨國會彈劾而且可能撤職的壓力之下,在1974年8月9日宣布辭職。
繼任總統福特赦免了尼克森的刑事責任。福特總統說:「特赦是對國家最有利的做法,因為……我們都在這個悲劇裡面扮演了一定的腳色(…a tragedy in which we
all have played a part.)。悲劇會一直延續下去;否則總要有人畫下句點。」
畢竟,美國以實行民主政治為傲;尼克森是經由民主程序選出的總統。民選總統犯錯或為國家帶來災難,顯然是人民的判斷力出了問題。也只有有素養的人民能讓走偏的民主政治重回軌道!
湯瑪斯曼曾經說:我在哪裡,德國就在哪裡。余英時說:我在哪裡,中國就在哪裡。可是,余英時已經在普林斯敦(Princeton)的墓園躺下了!
讀《孤寂的世紀》(the lonely Century by Noreena Hertz)
2020.08.22
乍看這本書的書名,讓我為之心驚。
作者主修哲學和經濟,學識淵博,寫作豐富。他又曾在學院及經濟市場上累積豐富的經驗。在這本書中,作者遵循馬克思以「疏離」(Alienation)刻畫工業革命的特徵之一;更引證說明:現代科技更進一步破壞了「共處」(togetherness)和「歸屬感」(belonging)。
「孤寂」(Lonely)已經成為二十一世紀普世的特徵了。
西歐的工業革命啟動了近代世界的機制。然而,伴隨而來的社會動盪與失序,卻讓許多國家陷入困境。學者們先後投入相關的研究,苦思其前因後果。馬克思經過實際觀察研究之後,提出了「共產宣言」及「疏離」等觀點。日後學者前仆後繼,提出各類相關的理論。例如Emile Durkheim,Hannah Arendt;以及作家包括Aldous Huxley,George Eliot等等。有些則進行實驗性的彌補之道。
1950年代美國儘管經濟日益富裕,最重要的移民史家韓德林(Oscar Handlin)卻也提出相關的議題。他認為工業化越嚴重的社會,融蝕了傳統社區的精神。人們強調個人主義、成就和競爭;缺乏相互關懷以及互助;社會因此崩解。他也舉例說明,美國人偏好成為某個歌星或著名球員的粉絲,儘管彼此陌生,心靈上的交流和寄託卻能夠產生「有所屬」(belonging)或遇到「知音」感覺,稍稍化解孤寂的疏離。
這本書作者具有濃厚的倫理意識及同情心,面對當今世界的孤寂憂心忡忡。
他指出,面對日益蔓延的孤獨寂寞時,國家、企業和個人,以及二十一世紀的科技都在推波助瀾。現代政府以及大型跨國企業並未設身處地的關注在地居民的感受;例如,政治人物強調狗咬狗(dog-eat-dog),而忘了人民的福祉。至少政府應積極扮演管制的角色,糾正社會媒體扭曲事實。
尤其現代新興科技,「悄悄的偷走了我們對於周遭人事物的關懷及面對面的溝通能力。」例如,臉書、智慧手機甚至line群組等等方便我們和遠方的人聯繫,卻同時大幅削減我們和周邊人的接觸和了解,朋友、雇主或鄰里間的友善能夠培育我們心靈上設身處地的同情之心。其實這就是我們一班所謂的助人為快樂之本。沉迷在網路藉以尋求他人肯定或者迴響,或者刻意包裝自己,掩飾真正的自我,容易喪失了主體意識,陷於孤寂焦慮之中。(113-115) 數位掃描監督之下所蒐集的大數據,更讓企業界可以精緻的考察員工,評量業績。(157)甚至於在威斯康辛州等邊三角形市場(Three Squire Market)為員工植入晶片。
他特別同情所謂的K世代(出生在1994 and 2004):自幼就有數位照相機,日後又在擅自發布可識別身分的個人資料及裸體影像中成長。工作及休閒時間也被電子郵件盤據。鍵盤生活、數位成癮,模糊了工作和個人生活的界線;忘了如何和周圍的人聊天溝通、互虧、甚至培養社群的能力。
當自動化和數位機器當道,粉碎了人類對於相聚、共處的渴望,進而陷入無休止地寂寥深淵。(195)於是科學家又開始努力精進機器人的功能,儘量讓「他」滿足人類基本的需求。作者對此更為擔憂;因為機器人在面對敵意及威脅時,急於奉承、諂媚或閃避 ;就像機器人胡椒(Pepper)一樣,不利於形塑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也無法支撐一個相互包容、情誼和關心的社會。我們需要和人類接觸, 人類友誼和相互關心的社會。社群只有靠共同工作和生活的空間,建立傳遞共處和歸屬感。
他認為社會制度如傳統家庭及教會的解體,導致人們卸下傳統的責任。他非常細膩且不厭其煩地提供最新的資訊和許多實例考察,進一步證實馬克斯提出的疏離概念,至今不僅沒有改善,甚至更為嚴重。自馬克斯本人至今,不斷有左派和保守派嘗試提出解方。但是人類或者他所謂的K世代更深陷孤寂之中。
從羅斯福的新政以來,政府更要將關懷(care)和感情(compassion)注入資本主義。他指出,即使亞當史密斯(Adam Smith)在宣揚自由市場和個人自由時,在《道德感情的理論》中(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就強調同理心、社群和多元主義的重要性。(230-231) 而過去四十年盛行的新自由資本主義主張自由市場以及撤除約制的規則等措施,迎合了資本主義的權利,敵視福利國,同時邊緣化團結(solidarity),社群( community),共聚( togetherness)和友善(kindness)。相較之下,歐陸的資本主義更重視社群合作的價值。(communitarian values)
新的政治必須將關懷(care)和情感(compassion)注入到資本主義。尤其面對新冠肺炎肆虐,政府更要積極投入資源,提供社會福利,做弱勢人民包括失業、年老者的後盾,培養社群精神。同時營造有關風力或太陽能的新工作,以及培育社會精神的工作者和受寂寞侵襲的照護者。
有別於一班評量經濟的標準,作者特別推崇紐西蘭首相賈欣達.阿登(Jacinda Ardern),以善意(kindness)和情感(compassion),以及環境保護、預期的生命和有水準的教育、孤獨量度、對於同胞和政府的信任,以及整體的歸屬感(belonging)等為衡量經濟的指標。政府應該提供全民共享、賴以維生的基本薪水,可以維持健康和安全條件,生病也有保障;防止汙染空氣和水,保護年輕人及兒童;控制社會媒體等等。
然而,檢討民主政治的缺失,演練民主 (practicing democracy)、重新分配資源時,首重傾聽人民的意見;例如,提供社區中公共平台,以公民、友善和包容的原則,讓不同種族宗教有面對面交流的機會,共同參與如氣候變遷的議題。倫敦崁燈會議(The London’s Camden
Council)就是一個成功的例子。德國人也透過合作、感情和體諒收到不錯的效果。企業或地方政府應該提倡友善及開放態度。藉烹飪或戲劇等課程,讓不同背景的人可以相聚,重新建立新的社群(community),提供關懷,增進彼此的了解。
這本書提供最新的資訊和實例考察,進一步為馬克斯提出的疏離概念作註解。
其實,自工業革命至今,包括馬克思在內,不論左派或保守派都嘗試提出解方。
當然,歸根究底,這還是社會正義(social justice)的問題。
面對這個悠久又時髦的問題他呼籲,緩解當今社會的孤寂,掌握在我們的手裡。重新檢討社會和種族正義,傾聽弱勢者的聲音,以包容之心積極演練民主;再度恢復人與人的連結。(247)他建議誠摯的建議從小處著手,重新建立新的社群(community)精神,藉著共享食物或舉辦共同活動,增進彼此的關懷了解,就可以破解孤寂。
馬克斯本人至今,許多人或提出解方或付諸實踐,效果都非常有限。筆者對於上述的建議是否能有效的幫助我們走出孤獨憂鬱的陰霾,並不是這麼樂觀。因為這個世界自工業革命以來已遭人類加速的破壞、汙染,並且危及地球上其他生物的生存權。其次,為了證明孤寂的普世性,作者蒐集的資料過於龐雜瑣碎,也常難以有條理的鋪陳。尤其,今日世界國家功能走樣、企業界甩脫倫理思維的包袱,以及社區功能瓦解。本書作者的建議是否能有效的幫助我們面對二十一世紀的孤寂;還是有待檢驗的命題!
(註:本文自07/18動筆,08/22完稿。)
圖:《孤寂的世紀》專書封面 |
柏林愛樂廳
2021.09.03
十多年前的十二月中旬,我因公首度去到柏林;迎接我的是灰暗而凜冽的酷寒。
不過,聖誕節前夕的周末,柏林街上游人穿梭不息;聖誕市集更是人潮滿滿。不知不覺中,我竟然隨著人潮搭車來到了柏林愛樂廳。裹著笨重的大衣,我如朝聖般,在大門前徘徊;內心則是彭湃不已:因為半小時之後就要演奏德弗札克的交響樂!而德弗札克略帶東方情懷的樂曲,一直讓我心動不已。因為教授美國歷史,我對於他在十九世紀下半創作的《第九號交響曲》(新世界)特別感動。
可惜,我的行程中,並沒有安排聽一場音樂會。
臨去時,寒風依舊!我頻頻回頭!我知道,我可能沒有機會再造訪德國,當然也不太可能再去柏林了!不過,好歹我已到此一遊過!
九一一事件的聯想-重新思索「文明的衝突」
2021.09.11
電視上畫面上,拜登總統以及帶著鮮花的一些民眾在紐約雙塔紀念碑前默哀,弔念逝去的親友!時光飛逝!二十年就這麼過去了!
自古以來,族群紛爭不曾稍止。千年來基督宗教和回教世界之間的糾葛只是其中一環,九一一事件又增添了新的一頁。2001年,美國的回教恐怖分子劫持了聯航班機,直截衝撞紐約的雙子大廈(Twin
Towers)、國會五角大廈等建築。當熊熊火焰從雙子大樓冒出,隨即在空中拖曳出一團濃煙。剎那間驚恐壟罩著世界!數以千計的生命瞬間殞落!更對美國的民心和美國國土安全構成了嚴重的威脅。人們歡慶新的千禧年卻以這種方式展開了!
近世以來,倫敦鐵橋、巴黎鐵塔的光環逐漸退色!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國承襲了維護世界秩序的腳色。紐約市以高聳雲端、傲視群倫的雙子大廈吸引了眾人的目光;不過它也乘載了過往資本帝國主義的榮耀和罪過。
冷戰時期,美、蘇兩國因理念及政治、經濟等體制的不同而形成敵對的陣營。阿富汗也成為美、蘇角力的前哨及戰場;自1978年起,美國介入阿富汗長達十年,成功的堵住蘇聯勢力的擴張。當阿富汗淪為戰火蹂躪的廢墟,戰火也激發了回教恐怖組織蓋達的出現。
2001年的九月十一日美國爆發了恐怖攻擊,舉世震驚。而所謂的阿富汗戰爭即是:美國自同年十月展開對於阿富汗塔利班政權及蓋達恐怖組織展開報復性的「反恐戰爭」。歷經二十年,美國雖然協助阿富汗建立了共和政體,也擊斃了賓拉登;不過重建之路卻困難重重。最終美國難以繼續支撐阿富汗的共和政權,拜登總統在2021年的八月宣告撤出阿富汗。塔利班重新掌權。
九一一事件能不能從基督文明和回教文明的衝突來詮釋呢?或者說,文明之間的衝突是歷史上的必然現象嗎? 1993年,美國哈佛大學的杭廷敦教授(Samuel
Huntington)出版了《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 and the
Remaking of the World Order),聲名大噪。他認為因意識形態而敵對的冷戰結束了;他更預告,非西方世界將回歸自身的文化和宗教認同;拒絕被西方強權剝削,也拒絕西方價值的普世性。未來世界的衝突是不同文明間的戰爭。其中,回教和中國文明強大之後將共同參與、形塑未來的世界。
九一一事件似乎驗證了他所謂的「文明衝突」,也讓他倍感衝擊。同年十月21日在紐約時報記者史丹柏格(Michael
Steinberger)的訪問中,他藉機釐清對於文明衝突的見解。他非常擔心:各個文明經過「通則化」(generalisation)之後,會凸顯彼此的差異而燃起(fuel)更多的衝突。親身體驗到恐怖攻擊的慘痛事實,他在訪談中努力澄清回教文明的本質。他並不認為回教徒在先天上就有暴力傾向。回教只是一種「意識但缺乏內在的凝聚力」(consciousness
without cohesion):全世界十億回教人口散佈在非洲及亞洲遼闊的區域中,更有許多次文化及部落,彼此間爭鬥不歇息。他認為,回教世界曾經承受帝國主義及其文化主宰的痛苦經驗,基本教義派更拒絕近世以來所謂的全球化及民主和人權。
九一一事件二十周年前夕,拜登總統呼籲美國人民要「團結」。在多元族群的美國 ,主流和非主流之間,要如何存異求同,互惠互利,長期以來就是政治家們面臨的嚴肅考驗。更何況人類歷史的長河中,積存了多少的恩怨情仇、悲歡離合?又要用多久的時間和心力化解彼此間的宿怨?其實,在《文明的衝突》中,杭亭敦認為:西方國家不可一再以普世原則為衡量的標準;反而應該加強對其他文明中基本要義派的了解;學習共存(co-exist),共同形塑未來的世界。
杭亭敦並沒有提出具體解決的方案!可以肯定的是,歷來在衝突中受害最深的總是芸芸眾生!人類會不會從歷史中學到教訓呢?歷史學的功用又是甚麼呢?值得深思!
「重病的美國」讀後感
2021.09.18
從五月中至七月中Delta病毒似乎蠢蠢欲動,周遭又有點緊張起來!
於是,我又藉機讀了一本和疾病醫療相關的書。「重病的美國」是提摩西.史奈德(Timothy Snyder)依據病中手札編寫而成,原名是Our Malady: lessons in Liberty from a
hospital diary。(2020)。
人都會生病。自古以來,各個族群都會從經驗中擷取治病的方法,形成所謂的傳統醫學或民俗療法。如果遭到傳染病肆虐,往往是束手無策。啟蒙運動催生了現代醫學,大幅提升了西方人抵禦疾病的能力。
然而,在罹患疾病時能否獲得妥善的照顧呢? 或者說,醫療權是不是人的基本權利(liberty)?或者,醫療權是人權還是特權呢?自始,美國的開國元勳傑佛遜(Thomas
Jefferson)在獨立宣言裡就標榜「人類生而平等」(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同時,「有追求生命、自由(liberty)和幸福(happiness)權利」。雖然,含有天賦人權的意涵,實際上這是歷來人們對抗專制君王、貴族,努力奮鬥爭取來的果實。無論如何,七十年前,美國簽署了世界衛生組織憲章,及世界人權宣言:確立醫療照護是人權;維持健康是每一個人的基本權利。在這個富裕的國度裡,醫療權看似天經地義。
本書作者史奈德長期研究「專制極權」相關的議題。然而2019年罹患一場重症,促使他反思個人經驗到的醫療處置,進一步思索美國的醫療體制與人權等相關的問題。作者指出,英國等國家建立了健康服務體系,或者像德國及台灣等有全民健保制度,保障人民的醫療權。然而,儘管醫療技術不斷精進,美國醫療體制更偏向以利潤和市場為導向,人民也無法獲得足夠的知識和資訊。醫生在醫病關係中逐漸失去主導力,醫療環境日漸惡化。弱勢族群受害更深。他認為,沒有醫療權,侈談基本人權;而在肺炎流行之際,他更認為,專制政體自欺欺人,不負責任。防疫政策應交由科學主導,人民有知的權利。
臺灣健保體系大致上保障人們基本的就醫權。西醫之外,中醫經過了科學化的研究,提供另一種治病的選擇。例如,根據個人經驗,中醫傷科的針灸可以有效緩解扭傷或痠痛。人均壽命隨之不斷增加如果能夠拓展衛教而改善人們生活的品質,醫療權更能滿足基本人權的需求。
這本書是作者依據罹患重病時的日記改寫而成,並且藉機反思美國人民的醫療權;可惜結構上缺乏完整一致性。中文譯本文字流暢。作為一本反思醫療的大眾化書籍,還是有相當可讀性。唯一需要補充說明的是關鍵字:liberty 是指人們追求的一種權利,複數liberties,是指兩種以上的「權利」,像是生命權、財產權等等。雖然有「天賦人權」之說,權利還是人類長期奮鬥爭取來的;有了權利(liberty)才能自由(free)行事。從歷史的角度來看,人們更應珍惜得來不易的醫療權。
圖:《重病的美國》專書封面 |
洛克斐勒基金會在公衛和醫療上的貢獻
2021.10.22
相對於西方帝國主義的侵略,現代醫學的傳播和普及也確實造福了第三世界。
例如,在教會的支持下,西方傳教士來到亞洲地區傳教;行醫是採行的方式之一。台灣北部的馬偕牧師或南部的馬雅各牧師等,對於台灣的醫療健康貢獻良多。
二十世紀初,美國基督教聯合會與洛克斐勒基金會(Rockefeller Foundation)合作,為中國大陸醫學的現代化奠定了基礎。洛克斐勒是美國的石油大王,1913年成立了基金會,以推動公共衛生、健康照護和醫療等為宗旨。儘管通膨嚴重,北京協和醫學院於四年之後成立,更在現代醫學教育以及學生品格上,樹立了典範。
基金會也在世界主要城市如倫敦、東京等設立醫療機構。
如今,洛克斐勒基金會的宗旨已將電力、食物營養和經濟機會等等納入。值此新冠肺炎肆虐之際,百年來,它對於第三世界醫療衛生的用心,值得記上一筆。
終於在民間慈善團體的介入之下,包括永齡基金會、台積電和慈濟等等,七八月之後,向國外購買的疫苗能源源穩定進入。擺脫了靠國外捐贈疫苗的窘境。
欣見波士頓選出第一位亞裔女市長吳弭(Michelle Wu)
2021.11.04
這兩天臺灣又要Hi一陣子了,因為美國波士頓選出臺灣裔的女性市長。她說一口流利的華語,身穿喜氣洋洋的紅色洋裝。尤其波士頓是美國最正典的清教主義發源地。這則新聞必然會讓人好奇:美國到底怎麼了?
事情的發展,總有蛛絲馬跡可循。美國自十九世紀末以來,東歐和南歐以及亞裔、中南美洲裔的人口不斷移入或增長;反之,主流族群的人口比率則逐漸萎縮。隨著六零年代民權運動的挑戰,傳統主流價值觀更面臨前所謂有的衝擊。
大約二十年前,美國時代雜誌(Time)就已經預測:在2050年白種主流人口將會少於二分之一。這明顯的說明:建立在選舉制度的美國民主,必然會產生政治生態的改變!
所以,在地方性的政壇上,非主流人士若能以溫暖、熱誠、為群眾謀福利的形象,不難博得社會大眾的支持和認同。當然更重要的是:候選人要具備豐沛的見識,以開放的心胸提出跨族群/性別/階級的施政理念。吳弭因應時代趨勢,關注公共教育、社區規劃、房屋、交通與社區醫療等議題,順利在波士頓市長選舉中脫穎而出。
相反地,不學無術、故步自封、或品德操守有瑕疵,必遭唾棄。
其實華盛頓DC、紐約等城市也早已選出非白種人主持市政。顯然,他們是以個人的才情、膽識突破了「無形的障礙」(glass ceiling)。
放眼世界,隨著工業化以及少子化等客觀情勢的改變,目前歐盟多國也須要仰賴大量移民彌補人力的不足,其中許多移民來自巴基斯坦裔的世界。在這種趨勢之下,倫敦在2016年已經選出回教市長薩迪克(Sadiq Khan)。
不論大環境或個人因素,這回在美國地方選舉中,欣見波士頓出現第一位亞裔女性市長吳弭(Michelle Wu)!
感恩的季節
2021.11.26
N年前,讀完學位,從美國讀書回來,慶祝感恩節已經成為我們家人的傳統!我們會利用歲末時機跟美國友人表達感恩之情!
我們出國讀書的時候,臺灣仍屬於困窘、封閉的年代。出國讀書必須克勤克儉、奮發努力。尤其到美國讀美國歷史,指導教授挑明了:必須符合美國研究生的水準。幸而教授們不遺餘力的為我們解惑。尤其,每到感恩節和聖誕節,總有師友邀約,共享感恩餐點,或在雪夜裏去教會祈禱。我們的友誼也能延續至今。
回首來時路,我們還是要向這些師友表達感激之意。年少的學生時期,首先要感謝王任光教授/神父,讓我瞭解到學術和待人處事的基本分寸。
孟樹人神父(Father John Murtha)回到匹茲堡附近的本篤修院之後,曾經在電話中讚嘆的說:「你的英文說的這麼好」,我真的受寵若驚!不過,我現在才恍然大悟:在輔仁讀研究所時,您一直說我的英文很好,原來只是鼓勵的話!
除了系裡教授之外,伊格斯教授的第一位博士生,老學姊夫婦Zdenka Manuel教授和法蘭克(Frank Manuel)博士,愛屋及烏之情,建立了我們兩家的一世情誼。最後,我要特別向吳幼吾教授及家人致上感恩及追弔之情。
虎年的第一篇 2022/01/08
晨間醒來,寫下今年的第一篇隨想。名為隨想,卻是人生累積的歡笑和血淚。
失聯了好一陣子,最近和Roger Des Forges 教授聯絡,互道平安,實際上我們都知道,這是幾經
挫折之後倖存的微渺幸福!
我也充分了解到:飄飄何所適,天地一沙鷗!我終於能體會杜甫、洪業的心境!
豆腐香腸 2022/01/16
父母親一代不幸,懷著遺憾的離散情懷終老。從原鄉的土壤裡連根拔起,也和故鄉的親人生離死別!
眷村的竹籬笆裡,縷縷微渺的煙圈,乘載著著濃濃的鄉愁!終究沒有盼到歸鄉的日子!
貧困中,奮力的養育著眷村中出生的二代!在鄉音和複製的年節氛圍,二代對於故鄉和親友也有了鄉愁!
當竹籬笆拆掉、當眷舍崩毀的那一刻,故鄉味,以及淪落天涯的人情味和俠義之氣也隨之消失!只能憑著味蕾,緬懷臨時的故鄉!記憶深處的過年景象,撫慰失落的心懷!味蕾上依舊殘留著香腸、豆腐香腸和臘肉,引我回到無影無蹤的的故鄉!
烏俄戰爭的聯想 2022/03/18
Gorbachev在九十歲時接受訪談,昨晚由公共電視播出,發人省思。
無論如何小百姓的要求其實很卑微,無非是安居溫飽,相親相愛過日子而已。
再見了,戈巴契夫 2022/08/31
戈巴契夫去世了。留給世人探討的話題。是功是過?可以生產出很多篇的論文。然而, 在訪談中,他那句話讓人心動:人民需要的是一家溫飽,平安的過生活而已。其實:一個城邦的責任是要讓人民能夠安居樂業,生育子女而已。
今日讀書, 頗有共鳴之處. 2022/09/08
清末教育改革將許多舊式學校代之以日本新舊混合的學校,傳統學校各自運轉,缺乏統籌,又不符國家實際需求。卻培育出地方掌管事務的菁英。大多數學生依舊固守容易且更熟悉的學課程。
1905年的改革終止了造就高級菁英。費正清說:取代舊式學者的學生階層接受的是一筐混雜的中西思想,將學生引進技術專長領域,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不再堪用。這樣混雜的思想型態自那時起便一直延續下來。中國可能出現許多類似西方的思想和行為方式,但自儒家思想讓位之後,其社會中心留下的道德真空,從未得到填補。
A Terrible Beauty, pp. 121-122
英國女首相 2022/09/07
英國選出第三位女首相特拉斯(Liz Truss),並且得到女王的認可。
從最近英國脫歐成功,以及重新調整和國協(Commonwealth)的關係來看,英國的政治家採取了極為明智的應變能力。他們總能在事件發生之前,採取妥協的攏絡政策。
如今,面對的民意對於帝制的反彈以及國協成員要求賠償或脫離國協的呼聲,新的國王查理三世及首相必須重新調整其政策及態度,取得人民的認同。
一戰時期的戰爭文學 2022/10/04
1914年布魯克(Rupert Brook )在伊戰初期寫下了感性的詩句「士兵」(the soldier)。
我如果死去,請這般把我銘記:在某個異國他鄉的角落永遠刻下了英格蘭的印記。在那裡,那片豐腴的土地埋藏著一杯更肥沃的塵泥;他在英格蘭出生,被英格蘭養育,它愛英格蘭記事,它愛著英格蘭的花朵,也漫步著英格蘭的小徑。英格蘭的身體,呼吸著英格蘭的空氣,被河流沖刷,被故鄉的陽光庇佑。
絢爛的生命卻如此的淒美.
A Terrible Beauty, p. 235.
2023兔年開筆
今天是陽曆除夕;欣見舊的、擾嚷的一年將要過去。
雖然我們的生命遭遇到戰爭的扭曲,我們一生卻沒有遭遇戰爭。我們也沒理由把下一代丟入戰火之中。努力為他們創造有尊嚴的和平應該是我們的最高職責。
01/26
檳榔樹
豐子愷曾經到台灣一遊;還到了阿里山。
還留下了一幅畫。畫中,高山聳立,雲海漫漫。另有兩棵檳榔樹突起雲端;片片的樹葉如羽毛向上飄揚。我滿腹納悶。這跟我平日所見完全不同。
春節期間,我們到國之南境旅遊,也恰逢寒流來襲。窗外狂風怒吼。剎那間,處處驚見豐子愷的翻揚檳榔葉。
2023/01/28
多巴胺
柏克萊的新書廣告:《慾望份子多巴胺》,帶來墮落與貪婪、同時激發創意和衝動的賀爾蒙,如何支配人類的情緒、行為及命運。
其實,如果以此驗證美國歷史的發展,還真有趣。尤其是在討論歷史上的擴張主義,把多巴胺列入參考,反而可以發現倫理道德的功用,還真不容易抑制生理上的衝動
2023/02/05
去永恆
世間有沒有永恆的作品?莎士比亞的作品算不算是經典呢?
古人說:不讀詩,無以言・・・是真的嗎?
英國在1980年代掀起對於莎士比亞的質疑。論者曰:他是屬於特定的時代,他的戲劇・・・有特定的語境。例如,1985年蘇賽克斯大學的喬納森度莉摩爾(Jonathan Dollimore)和艾倫辛菲爾德(Alan Sinfield)出版的《政治性的莎士比亞》,首度表明:莎士比亞遠未超越歷史、政治和人性。
不過,英國劇作家湯姆・史塔佩(Tom Stoppard)則宣稱,客觀的真理和客觀的善惡都是存在的。・・・(然而)「大眾媒體・・・腐蝕了人類的文化需求・・・使它墮落成娛樂,將不能即刻吸引大眾的東西說成是文化垃圾或魅力不夠,加以排斥。・・・資訊公路似乎會帶來多樣性,但其結果卻是淘汰和輕視一切不能即刻吸引大眾的東西,使之邊緣化。・・・」
如果從諾貝爾獎得主索爾・貝婁(Saul Bellow)的小說中增加一點對人生的領悟,就太有意義了。他認為:在大眾文化和大城市的社會大眾面前,經常感到無所適從,有種形而上學的飢餓感。(尤其是資訊氾濫的今天)。
在當今世界,他非常關心「好人應該怎麼活,應該怎麼做?」
而從他的作品名稱,《晃來晃去的人》(Dangling Man, 1944),《更多的人死於心碎》(More Die of Heartbreak, 1987)等等,我們應該可以感受到長期以來,他內心深處蘊藏的憂傷和焦慮。(A Terrible Beauty, 1054-57)
處在一個嚴重「異化」的世界,我們到底需不需要閱讀永恆的作品呢?。